如何提高中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了获取新知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中进行。自学时,可以讨论,对于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请学生做上记号,然后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而解决心中的疑问。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商的近似值”中,当40÷60的商不断重复出现,余数也不断重复出现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像上述情况的小数是什么样的小数?小数可以分成几类?各自的特征是怎样的?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吗?反之呢?自学后,就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辅以议论、质疑、操作,达到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自学能力的目的。
2、在说理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很多时候,我发现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表达方面都比较欠佳,尤其是一些拗口的语句对学生来说显得十分困难。于是我开始注意训练学生用恰当的语句来描述。例如,在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中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学生通过操作能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我就注意引导学生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即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就是三角形的高,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就等于底×高÷2。在随后的梯形面积的教学中,我同样采用了上述方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语言的训练。
通过这样严格的数学语言的训练,不仅加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 3、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许多学生家长都和我说:我的小孩在解决实际问题(原称应用题)的时候似乎不懂得方法,看他题目只是读了一遍就动手做了,检查一下,经常会出现错误。的确,实际问题的教学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原因是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相对比较差(当然不排除个别学生的习惯:不加仔细分析就动手做的)。如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呢?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做法:先让学生通读整道题目,找出相关的信息;再把信息进行整理,理清信息之间的关系;最后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如果信息给出的比较多或者是计算步骤比较多的问题,就让学生思考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你该先解决哪个中间问题,然后再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出现的错例,我也请学生自己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重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下,学生分析问题的自觉性得到了加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4、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
纵观如今的小学数学教材,每册中都有一定量的思考题作为补充内容要求进行教学的。这些思考题有的是教学内容的延续,有的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对思考题的教学与讲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苏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把6块水果糖和38块巧克力分别平均分给一个组的同学,结果水果糖剩1块,巧克力剩3块。你知道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吗?”在学生读完题目后,我问学生:“根据题中信息,你能推断出哪些有用的信息?”学生们经过思考、讨论得出水果糖被分了45块,巧克力被分了35块,求这个组最多有几位同学可以转化为求“45和35”的最大公因数是多少的问题。
书本思考题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通过学生的自我思考与教师的分析评讲,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推理判断能力的,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挑战趣题、难题的信心和能力。
5、在小结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当一节课进入尾声时,教师对一节课中的新知识和重点、难点必须作出必要的归纳总结。如果在总结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和概括,不仅能使学生对当天所学的新知识、重点和难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Copyright Right @广州黄埔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黄埔军事夏令营基地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