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习惯往往是从小时期养成的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往往是在小学生时期养成的。曾经有一个母亲,每次晚餐后吃水果,她都让自己幼小的儿子来分配,而儿子每次都是给爸爸妈妈和自己一人分一个,突然有一天,儿子发现只有两个橘子了,就问:“你们都要吗?”“当然!”尽管心中不情愿,小学生还是把两个橘子递给了父母,而父母则坦然接受了。之后母亲非常痛苦地说:“我觉得这橘子一点味道都没有。”但是这位母亲做得对,一定要让小学生心中想到别人,并能正确处理“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养成有孝心的习惯。因为行为是偶然的,当某种道德行为达到自动化程度的时候,就成为道德习惯了,如果德育能够让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稳固的链接,它的目的就达到了。在中国的小学教育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因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欠缺的问题颇感头疼,忙于应付经常出现的打架、损坏公物、争抢好处、集体活动很难开展等问题,处理得不好,还会造成班级风气恶劣、影响到学习成绩的提高。由于现实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家庭教育不到位,使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团队意识差、互助意识差、缺少合作精神等现象,如果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也忽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就会加剧造成小学生不能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如何引导学生建立起社会公德意识,形成良好的班风,已经成为小学生素质养成教育的前沿问题。
(2)培养小学生社会意识
小学教育是建立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班主任工作中,非常注重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小事的引导,及时抓住机会,因势利导,把出现的问题和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对其进行必要的引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一个素质教育开放日,为了展示学校、学生的风貌,规定全体师生必须穿校服,并且三令五申,可是事与愿违,届时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穿校服。还有一次,有两名在学校用午餐的小学生到外地参加考试,他们的盒饭会就分给其他就餐的同学,但是每个小学生都想得到最好的。抢到的,洋洋得意;空手而归的,满脸沮丧。我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只是一些小事,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使学生习以为常,影响到小学生们最基本的素质的养成。虽然看来这是一些小事,只要要求一下就可以,但是,如果和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联系在一起,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会使学生真正的建立起自己的社会角色意识,对其今后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3)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注重对小学生行为的意识调整小学生的社会意识,应该建立在班级意识的基础上,这对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班级生活是建立小学生社会意识的最佳途径根据我做班主任的经验,小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逐步建立起来的。发生在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也是解决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时机。虽然每个小学生身上都存在着缺点,但是作为老师,我们不但要看到缺点,更重要的是对每个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因此,要利用班会课的时间让每个小学生去挖掘他们的优点,建立起社会角色意识,就可以保证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提高。如果我们只注中课堂上的说教,而没有把我们的要求放在这些小事上融会贯通,那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往往就会造成小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缺失,即使通过硬性要求强迫学生们做到了一些表面上的文章,也不可能变成学生们自觉自愿的社会公德意识,就更谈不上素质教育。因此,我认为注重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调整,是素质教育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Copyright Right @广州黄埔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黄埔军事夏令营基地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