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
1、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中具有直接性的作用 家庭中的教育者父母与受教育者子女,具有血缘亲情关系,不同于学校、社会教育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庭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具有十分亲密的感情联系。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的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也越大,相互的信任程度就越高。很多小孩在看电视时,总会指着某个人物问父母,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遇到很多不懂的事也是向父母提问要答案。父母的回答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是深信不疑的。在纷繁的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及思想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直接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到的品质的发展,个性特诊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家庭使人们连续生活实践最长久的生活环境。孩子最初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就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性格特点、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等都是深深的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对人的个性形成及道德形成有巨大影响。 所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中具有直接性的作用。
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尚存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父母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过度强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缺乏对青少年本身的关注等。 这种教育理念扼杀了青少年的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探索应对之策,对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在未来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育人的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并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规定,以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在和睦健康型的家庭里,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和谐快乐充满爱的感觉。在溺爱娇宠型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都比较任性。在暴力型家庭里的孩子心理压抑,内心孤独,而且容易形成一些粗暴,不友爱的性格,并且有特别严重的逆反心理。在单亲型家庭里,孩子缺少母爱或者父爱,存在感情缺陷。所有的这些情况都会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虽然家庭只是社会的一个细胞,但我们决不可小看这个细胞,因为人类社会就是由这众多的细胞构成的。而家庭德育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自然生活过程实现的。作为学校,我们有责任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使他们协助学校搞好思想教育,配合老师促使学生尽快进步。我们应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多渠道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发展。
Copyright Right @广州黄埔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黄埔军事夏令营基地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