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青少年群体心理卫生教育

(一)加强青少年良好思想品质教育,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青少年不良的思想性格是犯罪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良好品质和性格的培养。首先让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社会是一部“无字书”,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质。如开展“学雷锋活动”,“献爱心活动”,在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奉献中,他们自己的心理品质也发生了很的变化:冷漠的变热情了,自私的变大方了,娇气的变勇敢了,虚伪的变朴实了,脆弱的变坚强了,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其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许多青少年自我认识不足,缺乏“免疫力”,主要原因是自
我教育实践不够,不能够客观正确地评价自己。学校、班级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活动,如记日记,开展音乐、美术、书法、棋类等活动,疏导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通过这些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良好心理品质。
(二)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 强化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观念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重视家庭的中心作用。家庭教育是家庭预防机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形式。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处世态度、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及性格特征,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家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不仅可以增强教育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还能像面镜子促使子女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其次,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孩子影响虽然不像父母言传身教那样直接有力,但它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给青少年品德发展带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家庭的管理与约束对子女的行为和子女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能力起到了规范和促进作用。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乐于结交朋友,同伴之间的行为模仿和情绪感染很容易使青少年染上不良习气,古今中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念可说深入人心。孟母三迁的故事也给我们最好的启示:人类的行为深受所处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了解子女的交友情况和所交朋友的思想品德情况,警惕那些可能引起违法犯罪的不良观念渗入到青少年的思想之中,尽可能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研究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不当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应该以科学、健康的方法教育青少年,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法制教育中,家长要带头学法、懂法,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同时,要教育孩子努力学习法律,不断增强法律观念,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父母要与正确对待子女所具有的时代心理特征及合理要求,关心他们的成长。对子女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尊重理解,当发现子女产生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时,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甚至严肃的批评,帮助其及时改正;子女的优点和成绩要给予肯定,要激励他们不断前进,更要尊重他们的兴趣、人格和独立性,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Copyright Right @广州黄埔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黄埔军事夏令营基地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