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告诫人们“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作为父母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磨练孩子的意志,让孩子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只有付得出辛苦才有机会获得成功,每一个成功背后都会有艰辛的付出。只有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经受起风浪的冲击。
1、作为长辈不能一切代劳
现在的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包办孩子的一切,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不让孩子做,使得孩子养成了不用去做事或不必去用心做事,一切有家长代劳,孩子的惰性和依赖性也就形成了。所以,家长们一定要明白应该孩子做的,一定要让孩子动手亲自去做,并从中总结经验体会过程中的快乐。
2、家长教育孩子要严爱结合
适当的让孩子吃点苦是对孩子毅力和生活能力的一种锻炼,让孩子到社会大环境里经受风雨,吃点苦,也是一种大爱。俗话说:人不吃苦枉少年。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家长们不妨“狠”下心来,严格要求孩子,适当创造机会锻炼和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的毅力,给孩子安排适当的家务劳动,带着孩子参加社区活动,有条件的带着孩子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带着孩子去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让孩子与贫困地区的孩子建立互帮结对子。从小树立不怕吃苦、敢于吃苦的信念,没有经受过风雨磨炼的雏燕,翅膀永远是软的,为了你的孩子今后展翅飞翔,就要从孩提时代严格要求,创造机会,磨练意志。 3、用成功人士的故事教育孩子
多给孩子讲一讲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让孩子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成长,有益于孩子的学习和接受。 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有一次,老约翰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过椅子跳到自己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的呼唤后,高兴地冲了过去,但老约翰迅速移开双臂,小约翰重重地摔在地上。面对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诫他: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事情都会发生。
在我国有很多这方面的案例,比如朱德出生在一个佃农的家庭,在幼年艰苦的生活中,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质。他在回忆母亲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要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也没有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 很多成功人士或多或少的都经受过磨难,屈原被逐放而写出了流芳百世的《离骚》;司马迁遭“宫刑”而撰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曹雪芹家道中落而著《红楼梦》,19岁的脑瘫女孩龚礼倩,在2002年的高考中,出人意料地以608分的高分考进了南京中医药大学;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周婷婷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 并于2003年取得心理咨询专业硕士学位。 2004年考入波士顿大学读博士。正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苦难造就天才。
4、家庭、学校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
吃不了苦,贪图享受,不知付出,遇到困难,只想退缩,不想担当,责任感差,这是目前孩子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扭转这些现象,一定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精神,吃苦耐劳是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
在日本,对孩子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一直都是非常重视。每年都要定期举办“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等,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情况下让他们在孤岛或森林里,安营扎寨,寻觅野菜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让孩子经受风雨吹打,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孩子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明代方孝孺说:“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古人把教育子女看成是父母的首要责任,养不教父之过,养子必教,对子女没有很好的教育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更是涉及到
国家民族的存亡。
所以那些曾经在吃苦中走过来的父母不要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了,让孩子回归天性,多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没有经受锻炼的孩子永远生活在襁褓中,也就永远品尝不到自立自强的喜悦。你现在宠孩子,溺爱孩子,实际孩子失去了获得更多知识和经验的机会,未来就要用加倍的吃苦来换取成功。
Copyright Right @广州黄埔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黄埔军事夏令营基地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