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道德意志是如何形成的?

意志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相对来说形成比较晚。儿童到两三岁时,才开始出现最初的意志萌芽。意志品质的真正发展,是从小学阶段开始的。[1]小学生的日常活动主要是学习,在学校环境的学习是在教师的要求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这就要求了小学生要自觉行动,如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讲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进行学习活动。小学学习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这些内容学生也不一定全都感兴趣,这就要求他们必须付出意志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学校中的其他的活动大多都有一定的规则,这也需要他们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行动,以保证活动能开展。小学生意志形成中有下面几个特点:
(一)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
主动性能够自觉主动地调节人的行为,它能使自己服从一定的目的或任务的;自觉性能使人在行动中有明显的目的性,充分认识采取行动的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一定要求。[1]低年级的小学生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他们不能很主动地去完成任务,一般是教师和家长向他们提示任务和目的,并且要在成人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完成。小学生缺乏判断能力、缺乏自主精神,往往容易受他人意影响,不相信自己的行为的正确性,不敢坚持自己的行动的方向和结果。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逐渐发展起来,能够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但是,整个小学阶段的儿童的主动性、自觉性还是比较差的。所以小学生的意志行动常需要教师的启发帮助和具体的督促检查。 (二)果断性不足
果断性是指善于明辨是非,及时采取行动,并执行决定的品质。小学生不善于仔细、全面和周到地考虑问题。他们在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时候,容易受外力和情绪的影响,考虑不周到就做出决定,采取行动。这种意志特点和果断是有本质区别的,他们是盲目行动,是果断性差的表现。此外,小学生也不能自己做出决定,必须依靠成人。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能使小学生果断的意志品质逐步地提高。但是对整个小学阶段来说,要求儿童按照一定的原则,经过深思熟虑再采取行动,果断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和家长要耐心的引导。
(三)坚持性不够
坚持性就是指能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去完成任务的品质。坚持性是最重要的意志品质,学习和工作的成败直接与坚持性有关。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坚持性比较差,意志常会动摇,不能坚持到底。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中遇到不会做的问题,常常想依靠教师和家长的帮助。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表现在行为上,做事决心很大,喜欢下决心、立誓言,行动却缺乏毅力与坚持性,容易知难而退,制定的计划很难坚持。一方面,他们尚缺乏同各种困难、挫折作斗争的动力;另一方面,他们也缺乏对行动目的、意义的深刻理解,内在的意志调节能力处于较低水平。
Copyright Right @广州黄埔军事夏令营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 黄埔军事夏令营基地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